坚持党校姓党  为党立言发声

青年理论工作者要时刻以艾思奇为榜样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青年理论小组研讨综述

  • 发布时间:2020-09-26
  • 来源:学习时报
        今年是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大师艾思奇诞辰110周年。年初,正在云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腾冲和顺古镇的艾思奇纪念馆,看展品,听介绍,详细了解艾思奇为党的理论宣传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作出的积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就需要像艾思奇那样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的人才。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这就是艾思奇同志给我们的启示。近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青年理论小组集中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艾思奇对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贡献——写在祖父艾思奇诞辰110周年之际》等重要文章。通过学习,大家深深感到,作为党校的青年理论工作者,我们要积极学习艾思奇毕生对党的理论宣传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的孜孜求索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不断为新发展阶段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青年力量。
  新时代更需要艾思奇那样的理论家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同时这也是一个需要像艾思奇那样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的理论家的时代。”要闻评论部徐黎谈到,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的研究方法是哲学方法论的典范,他让哲学走出哲学家的殿堂,让普通人都能读得懂,并指导工作和生活。这一点让人深受教育,作为党校的青年理论工作者,我们应该向艾思奇学习,认真审视所处时代的思想需要和理论需求,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对当前面临的各种突出问题予以准确把握与自觉回应。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需要不断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实践。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迫切需要我们广大青年理论工作者参与其中,深化研究、提出真知灼见,解决在新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国家面对的因国际国内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复杂交织的新题和难题。作为青年理论工作者,将大有可为,我们需要既研读经典又关照现实,扑下身子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奋斗。
  政治文化部戴菁主要从事文化教育版的编辑工作。她认为,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部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建构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她特别提到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这本书对于之前的哲学教材而言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因为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哲学教科书,建立了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非常了不起。当前,我们国家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但是,客观上国际舆论格局仍是“西强我弱”。比如,在这次抗疫斗争中,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同时,中国倡导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克时艰,在国际援助、疫苗使用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主张、推行一系列举措,以实际行动帮助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为全球抗疫贡献了智慧和力量。然而,有些别有用心的政客仍对我们进行抹黑、污名化。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舆论形势,我们亟须提高国际话语权,占领国际舆论制高点,为我们创造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需要积极发挥作用。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是通过其大众化、通俗化体现出来的。”经济社会部林珊珊表示,学习艾思奇的文章和论著,不仅折服于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也被他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所感染。为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人民大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艾思奇把许多抽象的原理化为日常的生活事例和通俗的生活语言,把哲学从腾云驾雾的神秘中解放出来,便于人们理解和掌握。比如,为了说清楚哲学思想同其他思想的区别,艾思奇选取了“果树林里找桃树”的命题来加以论述和发挥,说明只有人们关于整个世界的看法的思想才是哲学思想。又比如,为了讲清主观唯心主义同客观唯心主义表现形式各异而实质相同的道理,艾思奇用“一块招牌上的种种花样”的实例,浅显易懂地说明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虽然关于世界本源问题的说法有差异,但实质上最终却殊途同归的道理。艾思奇摆事实、讲道理,立足实践、亲近大众,正是有艾思奇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者和中国哲学大众化的拓荒者,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迅速成为进步青年的思想武器。这一经验,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重要范本。
  像艾思奇那样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捍卫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艾思奇一生的追求。艾思奇曾指出,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才是一切科学的真正的理论基础,才能提供我们真正完善的科学方法。因此他将毕生精力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用大众话语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魅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彰显出时代和现实伟力”,要闻评论部吴青说道。吴青主要负责国内大局版的编辑工作,在编辑党政领导干部理论文章的过程中,她深深感到在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过程中,要像艾思奇一样,全面科学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紧扣国家和民族发展脉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用生动鲜活、深入浅出的方式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说百姓话”,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走入人民群众的心中,成为实实在在的精神力量。
  1936年艾思奇在他的《大众哲学》第四版代序中有一段话令人印象深刻,我写这本书的时候,自始至终,就没有想到要它走到大学校的课堂里去。……我只希望这本书在都市街头,在店铺内,在乡村里,给那些失学者们解一解知识的饥荒,却不敢妄想一定要到尊贵的大学生们的手里,因为它不是装璜美丽的西点,只是一块干烧大饼。总编室毛强谈到,在艾思奇的身上,可以让人真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要真正起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作用,不能自说自话,而是要听得懂、听得进,首先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接受、支持与赞同。毛泽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别注意用历史和现实中的事例来阐明抽象的哲学原理,曾用“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来讽喻主观主义,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来暗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来强调实践的作用,通过讲述“愚公移山”“农夫和蛇”的故事来揭示深刻道理。这说明只有立足于人民大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哲学才会具备吸引力和感染力。
  “艾思奇的文章及论著从《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到后来在延安时期所著的一系列著作,几乎每篇文章和论著都体现着对现实问题的关注,都在试图解释与回应广大民众心中的困惑。”网络和新媒体中心李军辉表示,艾思奇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反对“书呆子式”专门从公式上推敲与套用公式的倾向和脱离理论指导的事务主义倾向,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只有立时代潮头,反映时代变迁,解决时代问题,引领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提出希望: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这是对广大理论工作者的巨大鼓励和鞭策。
  谈到如何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和新媒体中心王雪说,自己首先想到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艾思奇在25岁时便出版了《大众哲学》一书,立足于当时中国革命实际,用最通俗的笔法、日常谈话的体裁、融化专门的理论,深刻阐明了革命与哲学的辩证关系,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先河。李公朴先生当年曾这样高度评价《大众哲学》——“这一本通俗的哲学著作,我敢说可以普遍地做我们全国大众读者的指南针,拿它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当前,我们青年理论工作者向艾思奇学习,首先要学习他立足中国实际,将哲学社会科学这样看似“高大上”的研究工作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用创新管用的哲学社会科学指导具体实践。
  “艾思奇曾担任过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是我们的前辈和榜样,值得我们党校青年理论工作者认真学习。”要闻评论部石伟谈到,在新时代,广大青年理论工作者应该立时代潮头、通古今之变、发思想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在具体研究工作中,着重要注意话语转换的问题,处理好宣传文章与学术文章的关系。艾思奇曾经直言:“写通俗文章比专门学术文章更难。专门学术的文章,不十分着重写作技术,只要有材料、有内容,即使用了艰涩的文字和抽象的把握,也不是十分要紧的。通俗的文章却要求我们写得具体、轻松,要和现实生活打成一片。写作技术是第一要义,同时理论也切不可以有丝毫的歪曲,这就是一个困难。”我们要积极推动话语体系、话语方式创新,提高用学术讲政治的水平,特别是在党校思想理论宣传工作中,既体现通俗性,又体现学理性,把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和回应党员干部的思想关切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深刻的理论阐释和生动的话语表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把理论讲透彻、把思想讲鲜活、把实践讲生动,在“入眼入耳”的基础上解决好“入脑入心”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将艾思奇称为‘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的人才’,不仅肯定了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上作出突出成绩,也是对他在党的理论宣传方面作出积极贡献的高度评价。”网络和新媒体中心董大伟认为,艾思奇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一生,极大地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对广大青年理论工作者进行理论阐释与传播有着重要启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各方面力量协调推进”,要充分发挥“报刊网络理论宣传等思想理论工作平台的作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和融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改变了传播方式、传播载体以及传播生态,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书、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网站、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兴媒介也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青年理论工作者要发挥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掌握新技术能力快的优势,着力探索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方法。牢固树立媒体融合意识,充分学习利用新媒体传播技术,创新推出适合书、报、刊、台、网、微、端等全媒体传播矩阵的理论产品,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众喜闻乐见、时常光顾的各类传播平台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真正做到让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腾冲艾思奇纪念馆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对网络和新媒体中心陈航触动很大。“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让他印象深刻。陈航说道,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还要坚持受众导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人民为中心,把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与传播同群众的理论需求、实践需要有机融合。作为青年理论工作者,不论是学习研究还是宣传阐释马克思主义,都要为社会大众解答发展的问题,引导社会大众把握发展的方向。要紧密围绕受众需求,遵循受众认知规律,把握受众心理,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通俗化,避免理论“曲高和寡、自弹自唱”,改变受众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深奥、抽象和费解的印象,聚焦群众实践创造,在指导实践中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亲和力。近年来,学习时报发行量之所以能够实现连年增长、“逆势上扬”,深受大众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理论工作者青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当代社会深刻变革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权威阐释和深度解读,不断为广大受众提供及时、管用、解渴的理论大餐。

 

[网络编辑:刘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