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1-01-14
- 来源:中共西安市委党校
-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当前,逆全球化在新冠疫情催化下趋势更加显现,各国内顾倾向明显上升,加上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立足发展新阶段,我国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积极扩大内需,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这既是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必需之举,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十四五”时期西安在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中应该扭住扩大内需战略支点,构建形成新发展格局。
一、扩大消费需求,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促进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主要内容。2020年1—11月,西安市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2232.07亿元,同比下降1.5%。其中餐饮收入下降22.8%,城镇零售额同比下降1.4%,乡村零售额下降31.0%,说明疫情对经济,特别是消费产生的影响仍然没有完全恢复,需要出台一系列推动消费提质扩容、释放消费潜力的举措,让老百姓真正能让百姓敢消费能消费愿消费。
扩大消费主要着力点在于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特别是提高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提振餐饮消费,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促进家电家具家装消费,以扩大县域乡镇消费为抓手带动农村消费;大力发展新产业、新经济,进一步释放新型消费的潜力,新产业、新消费模式,如远程教育、在线医疗、无人超市、直播平台、智能快递等,拓展了商业发展空间;通现代流通体系,加快综合物流园建设,尽快引进一批大型物流企业,统筹发展冷链物流、智慧物流、共享物流、应急物流,着力打造区域性的物流中心、物流枢纽、物流集散地;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
二、促进有效投资,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具有关键性作用,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是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任务。新阶段扩大投资主要是通过市场化机制促进有效生产性投资,而不是只靠房地产和老基建投资。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不动摇,开展精准招商,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强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北斗导航系统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西安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提升支线机场功能,有序建设通用机场,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发展多制式、多层次、一体化城市轨道交通网,完善“米”高铁网络;继续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型的投资增长机制。
三、实现开放新突破,发挥出口的补充作用
习近平来陕调研考察时指出“补齐开放不足突出短板,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2020年1—9月西安市外贸进出口总额2574.3097亿元,同比增长6.5%,相比GDP1—9月份增长1.3%,10月18日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跨越3000列,主要指标稳居全国首位,前三季度,西安发展对外开放态势非常明显。西安在新时代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需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城市、港口合作,形成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加快综合保税区建设,强化口岸开放,高质量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加快西安、宝鸡、延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推进物流网络和交通商贸物流中心优化升级,打造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继续壮大外贸产业,培育本地优势外贸企业;引流“一带一路”沿线生产要素聚集西安,形成商贸物流枢纽,积极打造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四、协力供给和需求,畅通发展新格局
新发展格局要求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共同发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西安在高质量发展应该协同供给和需求,畅通国内、国际市场,构建形成发展新格局,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促进产业链环节的技术需求及相应的技术供应由外转内,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实施重点产业创新链工程,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制备加工等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利用空天动力研究院、光电子先导技术研究院、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和西部科技创新港等创新平台,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培育发展无人机、工业机器人、3D打印、先进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积极打造西安高新区“硬科技”示范区。
[网络编辑:刘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