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校姓党  为党立言发声

西安市委党校雷军:“十四五”时期西安经济发展四大现实路径

  • 发布时间:2021-04-06
  • 来源:西安日报
  “十三五”期间,全市上下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在十分不利的外部环境影响下,西安保持了经济运行形势的总体平稳,综合实力有所提升,为“十四五”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分析研究“十三五”时期西安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思路进行探讨,对于我市努力争先进位,加快追赶超越意义重大。
  “十三五”西安主要经济指标走势
  第一,西安GDP总量突破万亿,增速稳中有降。“十三五”时期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使经济总体保持了中高速态势,经济总量连创新高。特别是2020年,我们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突出抓好十项重点工作,全年GDP增速5.2%,GDP突破1万亿元,全市经济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书写了城市发展新的辉煌。然而横向比较,西安经济总量偏弱的局面有待改善。2020年,我市GDP总量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10位,相较2015年的排名有所上升,但总体位势变化不大,需要我们进一步认清形势,找准症结,加快追赶。
  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提升趋缓,工业短板有所弥补。截至2015年,西安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8.9%。一方面,这表明多年来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了同时期西安工业发展后劲乏力的事实。“十三五”时期以来,为克服工业经济短板,我市不断加大相关领域投入力度,并取得一定成效。尤其是2018年以来,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增速连续三年超过第三产业,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第三产业占比提升过快的势头,增强了实体经济,有利于全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波动明显,结构持续优化。“十三五”时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五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最高增速与最低增速相比差别较大,稳投资依旧任重而道远。同时,我市投资结构总体呈现出持续优化的良好态势。首先,工业投资力度大。三星二期项目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先后建成投入运营,对全市发展带动作用明显。其次,基础设施投资效益好。全市以迎“十四运”为契机,不断加大交通、水利、教育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在拉动投资、推进发展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市民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最后,房地产投资态势稳。西安房地产投资总体表现平稳,没有出现明显的大起大落。
  第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显著增长,消费升级提速。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和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有力推动了西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不断扩大,排名显著前移。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所下滑,但依旧达到4989.33亿元。此外,消费升级提速趋势明显。这主要表现为,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有关的商品在近年来均保持相对较快的销售增速,对全市经济贡献度不断提升。
  第五,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长期居后,增收渠道偏窄。2020年,全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4.13亿元,相比2015年的650.99亿元,五年间增加幅度不大,副省级城市中排名长期居后的情形没有改观。应看到,财政收入增速下滑,是我市长期以来发展思路不够解放,经济结构抗压能力不足所致。因此,当务之急要进一步加快经济转型,拓宽增收渠道。
  第六,对外经济方面,我市出口实现翻番,引资连创新高。2020年,全年进出口总值3473.8亿元,其中出口总值1776亿元,与2015年相比增幅明显。但是,近年来进出口增速下滑过快需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稳外贸。引进外资方面,2020年实际利用外资76.77亿美元,“十三五”期间累计引进外资达到309亿美元,相比“十二五”时期也实现了五年翻番,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亮点。
  “十四五”西安经济发展对策思路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西安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关键时期。根据《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到2025年,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要迈出更大步伐,经济总量达到1.4万亿元以上。基于对“十三五”时期西安经济发展的分析,我们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需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应充分发挥我市科教资源密集的优势,建设丝路科创中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增强创新动力、完善创新机制、营造创新氛围等方面持续发力。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同时,要用好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为纽带、多种网络服务平台为支撑的创新体系,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全面提升创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增强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产业集聚、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6+5+6+1”现代产业体系是“十四五”期间我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我们要努力按照“做强电子信息、汽车等6大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做大人工智能、增材制造(3D打印)等5大新兴产业,做优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6大生产性服务业,提振文旅产业”的基本思路,通过实施“创新性引领,大企业带动,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发展战略,推动“6+5+6+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形成更加强大的产业支撑。
  ——坚定不移扩大内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是扩大内需,为此我们需要把扩大投资与提振消费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要紧盯新基建、新型城镇化等重点领域,持续抓项目稳投资,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激发投资潜力。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根据西安城市特点,重点在夜间经济、美食经济等方面不断优化消费供给,实现创新发展。
  ——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要高水平推进自贸区建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高标准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拓展承载和辐射聚集能力;高质量推进西安“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西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高起点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吸引更多法律服务机构落户。

[网络编辑:刘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