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校姓党  为党立言发声

让建筑遗产“活”在城市更新中

西安文理学院 王天航

  • 发布时间:2021-06-21
  • 来源:西安日报
       建筑是“活”着的城市历史,不同时代的建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以其特有的风格为城市打上历史烙印。作为千年古都,西安坐拥丰富厚重文化旅游资源,其中钟楼、大雁塔、小雁塔等地标性建筑都是宝贵的建筑遗产。当前,如何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解决建筑遗产保护中仍存在的问题,对众多建筑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是西安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对此,我们要让西安的建筑遗产重现昔日风采,拥有城市温度,“活”在城市更新中。
  首先,要对古建筑群进行复原保护。目前,西安存在不少低水平的仿古建筑,其原因在于缺少系统的古建筑研究。所以,我们要参考宋朝论述建筑的著作,如《营造法式》,结合当时的建筑风格,将一系列古建筑进行复原。此外,唐代墓葬中的壁画技法娴熟,还原了当时民众的生产生活场景,为我们提供了屋顶、斗栱、梁柱、装饰等图像资料,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还对复原唐代建筑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参考壁画中的生产生活场景,坚持修旧如旧,在规划建设上进行探索,在保持建筑遗址特色、特征和时代风貌的基础上,形成兼顾各方利益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体系,让那段历史的画面再次真正地展现在大众面前,而不是让似是而非的仿古建筑产生误导作用。
  其次,要对近现代建筑有效保存并使其可持续发展。西安的近现代建筑遗产类型多样,但由于其在规模、数量、影响力等方面无法同古代建筑遗产相比,人们对保护近代建筑遗产的态度不积极,导致这些建筑遗产消失速度加快,总量也越来越少。因此,要进一步保护近现代建筑遗产,一要落实《西安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将优秀近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中。二要在现有的《西安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进一步编制本市优秀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规划,构建整体性的建筑遗产保护体系。三要在空间上建立联系,打造近现代建筑风貌区,让这些建筑遗产在城市更新中凸显时代文化。
  最后,要对乡土建筑进行活态保护。西安的乡土建筑遗产资源丰富,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应以整体性的思路和细致的方式开展保护工作。一要延续乡土建筑遗产的原有功能,保护住户权益,重视平衡发展,丰富利用形式,加大投入力度,而不是把它定格在某种状态下。二要保护古建筑营造技艺,在乡土建筑遗产的日常维护与保护工程中充分运用传统技艺,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三要进一步拓展“整体保护”思路,在保持乡土建筑遗产特色、特征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最大限度保护文化的特质性、保护传统民俗文化,最大限度利用好乡土建筑遗产资源,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总之,西安要在尊重历史的同时营造独特城市景观,结合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通过复原、活态保护,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让宝贵的建筑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网络编辑:刘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