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学术研究,是党校教师的工作要求。申请课题、完成课题,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每一个教师都要做而且是需要做好的事情。申请一个课题尤其是申请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很不容易,做好一个课题尤其是达到优秀等次更不容易。无论是申请还是完成一个课题,都需要有长期积累,有持续思考,有不断努力。
一般来说,从事学术研究,选取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需要考虑个人的研究兴趣。但党校教师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课题的选定,不能单纯依据个人兴趣来选定,必须符合党校工作要求,根据个人所承担的或将要承担的教学讲题来考虑。党校教师的研究方向、研究课题要围绕党校的主业主课展开。党校的主业主课,就是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这样的主业主课,往往也是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研究指向。个人的研究兴趣应该服从也必须服从党校工作要求,这样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根据党校教学要求来选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课题,是党校教师应有的自觉意识。进入党校的青年教师,如果以往的学术研究与党校教学内容有错位,应及早作出调整。
依据教学要求来选定研究方向、研究课题,就可以把教学内容和研究选题有机结合在一起,努力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实现“教研相长”。教学内容成为研究方向、选题内容,教学要求也就成为推进深入研究的动力。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也就成为需要深入研究的重点问题。教学促进研究工作的展开,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内容,有助于增强教学的学术含量,促进提高教学水平,这也是党校教师学术研究的意义所在。
党校教学的要求很高,教师需要有深厚的学术素养和理论储备,而这种学术素养和理论储备主要来自学术研究的不断积累。如果相应的学术研究跟不上,就很难有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我自进入党校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以来,一直注重教学内容与研究课题的结合,始终是围绕自己承担的教学讲题来展开研究,所申请和完成各种课题也都是和自己的教学内容相关。我相继完成的研究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等,也都是我相继承担的教学讲题。这种围绕教学进行的课题研究,成果不仅有特色,也会引起较多关注。
学术研究不同于其他工作,有其自身规律,需要长期积累。范文澜先生说,做学问“板凳要坐十年冷”,说的就是从事学术研究要有长期坐冷板凳的思想准备,要忍受住寂寞,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学术积累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是学术发展的前提。就哲学社会科学来说,要想成为某个领域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就要持之以恒围绕一个方向做研究。有了长期积累、持续跟踪,就能促进研究的不断深化、不断提升,就能逐步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从申请课题来说,没有积累很难把课题论证好,前期积累也是申请课题的重要指标,并占较大的权重。如果没有前期积累,即使偶然申请到了课题,也很难把课题做好。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调整和升华的过程,需要有恒心和毅力。进行学术研究,不能追风赶浪,没有定力。要明确自己的定位,选好研究方向持续推进。不宜轻易转换研究方向,更不宜跟着风头写文章。搞应景式的研究,“东一锤子、西一棒子”,不会有积累。如果写了很多文章,题目和内容大都互不相干,最多证明自己会写文章而已。要是能按照一个研究方向做文章,久了自然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积累得多、积累得厚,发展得就会越好。当学识、思想和经验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进入一个新层次,达到一个新高度。
学术研究要有积累,也要有传承,在积累和传承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创新。任何学术研究、学术创新都是在前人基础上起步发展的。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不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就无法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起点。在前人基础上进行研究,也可以避免重复,少走一些弯路。通过学习、借鉴、吸纳走向创新,这是从事学术研究应有的过程。做好学术积累、学术传承,应做的事情很多。就我的体会来说,至少要做到做好这样几个方面事情:一是研学经典,要系统学习和研究本学科或自己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经典大都吸纳了某个时代的思想精华,是超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思想文化精品。对哲学社会科学来说,经典主要分两类,一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一类是古今中外其他伟大思想家的著作。研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主要是学会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增强我们的“看家本领”。研学其他伟大思想家的著作,可以获取更多的思想启发、智慧启迪。二是追溯源流,要梳理和掌握本学科或自己研究领域的学术思想发展史。通过思想溯源和过程梳理,搞清楚本学科或自己研究领域已有哪些系统明确的思想观点,有哪些认识上的分歧。进入思想的历史,才能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也才能更好认识现实和未来。三是跟踪前沿,要关注和掌握本学科或自己研究领域的学术动态。广泛阅览有关学术论著,多参加一些有关学术会议,可以在交流中印证和提升自己的研究,并掌握研究中的空白点或相对薄弱环节。阅览和聆听有助于开阔眼界。如果对相关学术研究的动态和成果知之有限,不仅会导致学术失语,也失去了应有的学术视野。
党校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包括申请和完成研究课题,应该有更高的学术修养、学术境界。我们所进行的学术研究,主要是以学科为基础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实践中的问题作出系统全面的学理化研究与分析。说得更具体一些,主要是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这样的学术研究,需要有学术意识,还要保持学术情怀。有学术意识,也有情怀,才能踏踏实实地投入研究,避免急功近利、人云亦云,研究成果也才能底蕴丰厚、充满激情活力。
强化学术意识,也是提高研究能力的必然要求。学术意识应集中体现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和建设原则。坚持问题导向,是学术研究的内在要求和原动力。学术研究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解决现实问题,是学术研究的重点,也是学术研究的最高境界。研究问题,要坚持独立思考、不盲从,要从实际出发,通过理性思考判断是非曲直。这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术活动的主要方式。学术研究可以协作或合作,但更多是一种个体性劳动,需要独立思考。而新观点新概念的产生,大都是独立思考的结果。坚持独立思考,必然要有批判精神。就是依据新的实践经验,对已有思想观点进行再认识,达到纠正偏差、澄清模糊认识的目的。我们说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包含着批判精神。学术研究要着眼于促进社会进步,也要着眼于思想理论发展。新时代的学术研究更要注重在总结中国经验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学术不能冰冷,要有温度。从事学术研究的人,要有学术情怀,不能简单地为学术而学术。没有温度的学术,会成为一堆空洞和枯燥的说辞。没有学术情怀的研究,其价值也会大打折扣。所谓学术情怀,就是进行学术研究要有精神境界,有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中华文化很早就有了经世致用、躬行实践思想,强调做学问不宜脱离现实,不能回避社会问题,要力学笃行,有益于国家和社会发展,起到治国安民的作用。这样的思想对中国的学术研究一直产生着深远影响。在当代中国尤其是在新时代,学术研究更要站在时代前沿,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现实和未来,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同频共振。这样,才能体现出新时代学者的学术情怀和社会责任,学者也才能在造福国家和社会过程中成就自我。
[网络编辑:刘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