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校姓党  为党立言发声

西安市委党校黄蕊: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

  • 发布时间:2022-07-25
  • 来源:西安日报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就必须要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的内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意义以及当前形势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
  碳达峰碳中和的提出,是为了有效应对工业革命以来因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引发的一系列气候变化问题所带来的挑战。碳达峰,是指全球、国家、城市、企业等主体的碳排放量(以年为单位)在由升转降的过程中,碳排放量的最高点即碳峰值。当碳峰值出现后,每年的碳排放量可能会存在上下波动的情况,但是均不高于峰值,之后碳排放量便进入平稳下降阶段。碳中和,指温室气体净排放为零,即人为碳排放源与通过植树造林,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等人为吸收汇达到平衡。其中,碳达峰是具体的近期目标,碳中和是中长期的远景目标,二者相辅相成。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基于科学论证的国家战略,既是从现实出发的行动目标,也是高瞻远瞩的长期发展战略。首先,碳达峰碳中和符合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趋势。工业革命以来全球能源结构在经历了以煤炭为主的第一阶段和以油气为主的第二阶段之后,现在正处于从以油气为主转向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第三阶段,我国在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当下提出“双碳”目标,符合全球和中国能源结构转型的趋势。
  其次,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基于我国工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能源利用效率偏低、传统污染物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都处于高位等事实,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够对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发挥引领性、系统性作用,带来环境质量改善和产业发展的多重效应,对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引导绿色技术创新,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推动形成绿色简约的生活方式,降低物质产品消耗和浪费,实现节能减污降碳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从而对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再次,碳达峰碳中和体现我国主动承担责任的大国担当。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首批缔约国,我国在承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责任方面始终走在各国前列。“双碳”目标的提出以及为实现目标所实施的一系列政策行动,是我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新努力和新贡献,向全世界展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雄心和大国担当,为国际社会全面有效落实《巴黎协定》注入了强大动力。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永续发展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期重大战略,但实现“双碳”目标不能急功近利,必须认识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长期性和持续性。
  要结合实际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能源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根本保障,但是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实现“双碳”目标不能简单地去化石能源,而是要推动“多能互补”,形成化石能源与新能源优化共存的现代能源体系,保障经济发展与降碳脱碳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我们可以在通过创新科学技术合理开发化石能源,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同时,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加强光、风、地热、潮汐等可再生能源和安全高效储能技术的研发、示范与应用。
  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抓住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先发优势,就相当于抓住了未来新兴产业的主导权。实现节能技术少碳、新能源技术零碳、CCUS(即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负碳,既是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目标,也是必须攻克的难关。这就要统筹考虑零碳低碳技术攻关支撑工作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明确碳达峰碳中和不同阶段的战略需求,高度重视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基础性和关键性技术创新,通过基础研究提供原理和技术支撑,通过应用研究实现碳排放的降低,既要关注基础研究的创新性,又要明确应用研究的实用性,合理评价科技创新的碳减排贡献,做好中长期布局。
  此外,还应建立科学谋划经济发展降碳脱碳的考核机制,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因急功近利、认识不到位而导致的任务简单层层分解。

[网络编辑:刘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