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校姓党  为党立言发声

西安市委党校雷军:着力强化科技创新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 发布时间:2023-06-05
  • 来源:西安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陕西要实现追赶超越,必须在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这为陕西加快追赶超越、实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主攻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西安作为西北唯一一座正在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陕西省省会城市,科教资源丰厚,人才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必须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发挥排头兵作用,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篇章作出西安贡献。
  近年来,我市以打造高质量发展的西部经济强市为目标,扎实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取得丰硕成果。
  ——产业发展目标日益明晰。2020年10月,我市出台《西安现代产业布局规划》,首次提出要以“创新性引领,大企业带动,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为总要求,加快构建“6+5+6+1”现代产业体系,并指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产业创新协同化,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这为我市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现代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现代产业集群,如以陕汽、比亚迪等企业为代表的汽车产业集群,以三星、华为等企业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西电、陕鼓等企业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以航天六院、航天四院为代表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以隆基股份、西部超导等企业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以杨森、力邦等企业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等。尤其是航空航天产业集群,聚集了国内航天工业1/3、航空工业1/4的科研和生产能力,在国家工信部组织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中,航空产业集群连续入选优胜者名单,彰显了西安在该领域的超强实力。
  ——产业发展势头总体良好。近年来,我市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各主要行业无论产值,还是增速指标都持续走高,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22年我市在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的排名相比上年跃升8位、位居全国第12名,比亚迪汽车、三星电子产值首破千亿,新增百亿企业3户。
  当前,现代化产业体系对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有力支撑,但也同时存在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不够、产业核心竞争力偏弱等问题。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主要特征,以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为基本要求,进一步加快建设具有西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一,要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西安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体量较大,要积极稳妥做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工作,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目标,通过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提升传统产业在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第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方面,要继续抓好大数据、增材制造等五大新兴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要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竞争前沿,结合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类脑智能、深海探空、前沿新材料等一批未来产业,力争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打造更多“国之重器”,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第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同时,要适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增加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有效供给,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四,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是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数字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形态。发展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势所趋,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市数字经济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结合新的形势,要尽快建立健全数字经济项目谋划储备机制,加大项目储备力度,支持数字经济优势企业更多参与智慧城市、电子政务等项目建设,以强链、补链、延链为方向,通过精准“下沉”企业,加快数字赋能产业发展。
  第五,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从事创新活动,其直接面向市场,天然具有联结科技与产业的动力。实践证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就是有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的重要途径。强化企业创新地位的关键是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因此要加快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政策环境;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各类资金向创新活动配置;要着力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发展一批活跃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群体,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营造更加浓厚的创新氛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高水平的创新动力。

[网络编辑:刘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