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本版以下简称《决定》),对新时代新征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谋划,彰显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紧紧围绕《决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坚持对标对表与因地制宜、服务全局与自身发展、目标牵引与问题导向、整体谋划与重点突破相统一,锚定“六个打造”奋斗目标,部署了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等具体任务。这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部署,也是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形成强大绿色竞争力的具体安排,既是前进目标,也是当下任务,体现了时代要求,顺应了群众期盼。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强大思想武器,为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根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重要论断,揭示了生态环境在人类存续、社会发展、百姓生活中的根源性、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建设美丽西安的根本遵循,为西安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西安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大局。因此,美丽西安建设要立足西安实际,积极探索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的重要实践载体,更加自觉地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把握其中蕴含的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等辩证统一关系,增强其对西安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指导作用。
加快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高品质生态环境是美丽西安的重要标志,必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政策体系建设,加快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一是要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制度机制,以更高标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推动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要素、全联动、全周期管理。二是要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大力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三是要深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建设,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构建环境信用监管体系,强化企业生态环境主体责任落实。四是要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五是要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六是要深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推进生态综合补偿,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让保护修复者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者付出相应代价。
当好秦岭生态卫士
西安在保护秦岭生态环境上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一是要依规护山,严格执行《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正负面清单”,让热爱秦岭、保护秦岭成为市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要系统治山,加快实施秦岭北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持续推进秦岭生态环境整治到位、修复到位、保护到位。三是要智慧管山,深入推进“数字秦岭”建设,提升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智慧化水平,加速推进整改档案化、巡查常态化、保护社会化、监控智能化,提高预警、响应、处置效率,完善“空天地网”全天候全方位管控体系,健全常态化长效化保护机制。四是要文化守山,深入挖掘阐释秦岭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积极参与秦岭国家公园、秦岭国家植物园、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健全秦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办好秦岭文化研究院,对秦岭自然生态环境与保护、秦岭生态经济发展、水资源利用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为秦岭保护注入长久力量。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一是要按照全过程控制的理念,推进生产方式和产品设计的绿色转型,将清洁和循环的要求前置,在源头上要使用清洁的原料和能源,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在中间阶段要提升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力求减少污染;在末端要加强污染物治理,加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打好蓝天保卫战。二是要统筹市域内水资源空间均衡、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加快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和水网智慧化建设等,构建现代水网;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推进城市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事务重构优化;深入推进渭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巩固黑臭水体整治成效,打好碧水保卫战。三是要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综合治理,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推动污染治理向乡镇、农村延伸,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严格落实垃圾分类制度,打好净土保卫战。四是要加强新污染物防治,实行源头严格管控、过程强化控制、末端深化治理、日常调查监测,对新污染物实现全过程、全链条防治。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持续提升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降低“含碳量”。一是要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建设低碳、近零碳园区,加强光伏建筑一体化等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二是要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统筹推进“能水粮地矿材”一体化节约,推行全过程管理和全链条节约。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完善投放和回收基础设施,提升回收行业专业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规范管理。三是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培育壮大绿色环保产业;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和现有“两高”产能无序扩张;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四是要优化调整交通结构,构建“轨道引领、公交优先”的交通格局,大力推动运输工具低碳化,持续完善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低碳化高效化、立体化多层次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简约健康的生活方式。
[网络编辑: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