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校姓党  为党立言发声

西安市委党校李茜:在守正创新中赓续中华文脉

  • 发布时间:2024-10-14
  • 来源:西安日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公元15、16世纪开始,经历了“东学西传”到“西学东渐”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近代以来,我国被西方现代化潮流以强制性方式裹挟着踏入新的发展轨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在一大批仁人志士历经多种思想、理论的实践选择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新生,为新中国成立75年来,守正创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例如,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相结合,提出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系统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传统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相结合,提倡挖掘“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现代价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情怀与马克思主义以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相结合,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论断。其中“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深刻阐明了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持续推进中华文明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坚持立足中国具体实际
        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独特的文化传统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要结合时代具体条件,才能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目标与任务,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多样。我们党提倡正确义利观,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带头,在艰苦创业方面起模范作用;向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发出倡议,开展“五讲四美”活动;世纪之交,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我国突飞猛进的发展形势,我们党提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课题,将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的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具体化为价值建设,使社会主义文化本质以价值的维度显现,极大巩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极大增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日常生活实践层面上的可操作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通过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风貌,为社会文明程度的新提高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同时注重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功勋荣誉表彰等方式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创新传承发展形式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以客观规律为遵循不断创新内容,紧随时代语境转换不断创新形式。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为配合我国内政外交大局,各类文化代表团互访频繁,交流项目不断增加,特别是重点与社会主义国家、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和少数西方国家开展了广泛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以演出、展览、电影周、文化名人纪念活动、国家艺术节等文化交流活动为代表,增进了中国与各国人民的友谊,扩大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同时,我们党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以中国艺术节、中国戏剧节、“文华奖”为代表的文艺活动日益兴盛,文艺创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极大地繁荣了文艺市场;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不断推进,“送戏下乡”“送戏进城”“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文化民生得到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健全;由娱乐业、演出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文物和艺术品业等构成的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壮大完善。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推动形成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强调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印证了我们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党的十九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自信写入党章,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全新拓展和深化,是对文化战略地位的全新认识和升华。今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考察时指出:“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真魅力,从而激活其现代生命力。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本版以下简称《决定》),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着眼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的重大使命,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明确了改革路径和具体举措。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性肩负新的文化使命,继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和提振改革力量,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不断凝聚磅礴力量,铸就新辉煌。

[网络编辑: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