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强调,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是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任务,绿色金融对乡村振兴的赋能作用体现在全链条、各环节,我们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的重要支撑作用,为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乡村绿色发展,实现农业强国目标提供更加坚实的金融保障。
一是绿色金融助推产业兴旺。通过发展绿色金融,可以将有限的金融资源更多地引向乡村绿色产业,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绿色金融助推生态宜居。生态宜居强调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致力于生态改善和人居环境提升,绿色金融可以通过改变投资结构,利用资金的绿色导向性,引导资金流向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领域,有力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三是绿色金融助推乡风文明。绿色金融以尊重自然、绿色发展、可持续为基本理念,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良好的社会风尚和道德风貌,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四是绿色金融助推治理有效。绿色金融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提供了经济支持;五是绿色金融助推生活富裕。绿色金融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业经营模式优化及农业管理水平提升,从而有效规避农业经营风险、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绿色发展。特别是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业固碳增效。通过鲜明的政策导向,着力引领各级各类金融机构上山下乡,拓展涉农业务,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我市涉农绿色金融也取得了长足发展,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绿色发展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例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陕西省分行主动强化“三农”金融供给,多年来已累计投放支持“三农”贷款超1900亿元,服务客户超30万户,成为陕西地区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实践证明,绿色金融已成为新时代强农惠农富农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
可以说,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但一些长期以来制约乡村振兴的金融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例如,涉农绿色金融产品供给总量与产品创新不足,供需矛盾相对突出;涉农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不完善,对金融机构难以形成正向激励效应,涉农项目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较弱;涉农绿色金融人才缺口明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相关领域的业务开展。针对以上问题,需要我们立足国情,精准施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绿色金融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第一,要强化理念引导。经过多年实践,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但与之密切相关的绿色金融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对乡村振兴中发展绿色金融的战略意义的认识有所欠缺,导致绿色金融业务布局多集中于非农项目,农村市场相对较弱。因此,必须在全社会持续加大“双碳”目标、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等内容的宣传普及,强化全社会对绿色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正确认知,尤其是增强金融机构对主动开展涉农业务的责任感、大局观,为涉农绿色金融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二,要强化政策配套。必须做好顶层设计,以完整配套的政策体系护航涉农绿色金融。一是完善财政政策。通过设立政府专项资金、提供财政贴息和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更多金融机构主动投身涉农业务;二是完善监管政策。进一步健全对涉农绿色金融业务的定期跟踪、检查反馈机制,通过加强监管,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确保绿色金融业务真正服务于乡村绿色发展;三是完善风控体系。探索建立针对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农户的专业化信用评估体系,以多方联动,协同合作的方式,有效降低金融机构开展涉农业务的风险成本,增强其进一步拓展涉农业务的信心。
第三,要强化产品创新。金融机构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涉农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增加供给,满足需求。一是以乡村绿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清洁能源推广、节能减排、人居环境改善等为重点推出一批涉农绿色信贷新产品。抵押方式上,逐步推广集体经济组织股权质押、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探索污染物排放权、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抵押新模式;二是提高绿色保险产品及服务的覆盖率和创新力度。重点在高标准农田保险、农业全产业链保险、乡村旅游保险、农房保险等领域不断推出新产品,更好服务乡村振兴;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和涉农企业通过发行绿色债券、打包上市,发展信托基金、碳汇金融等方式,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丰富资金来源。
第四,要强化人才引育。在人才引进上,要出台更有力的招引举措,吸引更多懂业务、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积极投身涉农绿色金融;在人才培育上,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金融人才,通过加强培训,重点补齐绿色金融、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知识短板,提升业务能力;另一方面需鼓励金融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加强合作,以银校、银企、校企合作等方式,培养一批同时具备金融、环境、绿色产业等相关知识的复合型金融人才,为涉农绿色金融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
[网络编辑: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