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会议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演进,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充分发挥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形成以创新带应用、以应用促创新的良性循环。
        “人工智能+”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通过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升级和新兴业态发展的战略模式。人工智能产业位居西安着力打造的“6+5+6+1”现代产业体系中的五大新兴产业之首。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要以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统领,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机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快构建良好创新生态、产业生态,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全力塑造西安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与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今年8月印发的《西安市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围绕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全市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通过建设集模式创新、技术攻关、人才集聚、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于一体的产业创新中心,促进科技供给和产业需求适配对接,从而催生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孵化一批科创型成长型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2023年11月,清华大学AMiner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创新城市前100强中,西安排名全球第23位,位列国内城市第7位。目前,已有超过20所西安高校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西安还拥有“智能感知与计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车联网教育部一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等省部级平台,在机器学习、图形识别、无人系统、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形成了多项世界领先的国家级科研成果。
        西安要进一步建好用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平台,夯实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生态底层基础。积极参与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积极推进陕西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建设。通过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进一步助力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要鼓励科大讯飞、臻泰智能、爱生、羚控、因诺航空等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人工智能细分领域联合建设重点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联合创新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打通“政-学-研-用”创新闭环,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算力赋能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算力成为继热力、电力之后的关键生产力,是人工智能的“发动机”,驱动了生产方式的改变,重新定义了社会生产力的结构,成为数字经济的底座。
        首先,构建以“智能算力+”为特色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同步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据价值化、治理数字化,营造良好生态,赋能高质量发展,成为西安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行动的重要任务。西安加快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算力供给。国家超算西安中心、沣东新城智能计算中心等纷纷上线DeepSeek系列模型,为DeepSeek的AI模型训练和数据处理提供高性能计算资源和算力支持。积极推进“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西安部分)”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从上游的数据到中游的模型再到底层算力的全产业链,打通AI智算领域的生态闭环。
        其次,依托算力赋能,聚焦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成为西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作为西部首个、全国第二的大规模人工智能算力集群、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西安雁塔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中心正为西安乃至陕西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动力;西安高新区加快发展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音理解等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打造智能软硬件产业集群;西咸新区建设了人工智能产业园、自动驾驶产业园等多个数字经济专业园区,着力打造业态丰富融合应用产业园区;高陵区重点打造集汽车智能制造、类脑智能等于一体的高端人工智能制造智慧产业园区。
        场景创新加快AI规模化商业化落地
        当前,西安以产业化应用为突破口,以工业智能化为重点,以数据采集及分析利用为基础,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做强基础、降本增效,扩大应用、拓展赋能,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在人工智能产业新赛道上绘制西安新画卷。
        首先,“人工智能+”并非简单叠加技术,而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行业场景的深度融合,形成新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我们要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赋能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充分结合西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应用,加快推动相关技术及产品落地,不断拓展行业应用广度和深度,形成技术支撑、场景牵引、深度赋能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生态。
        其次,要充分释放“人工智能+”在千行百业中的新价值,以“大模型+大数据”为驱动力,实现对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智能替代和功能倍增,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围绕大模型驱动产业升级进行一系列“创智”“赋智”,鼓励人工智能共性通用技术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建立“通用大模型+工业App”的新范式;推动大模型在机器人协助制造、设备故障检测和故障诊断、基于机器视觉的表面缺陷检测、智能分拣、生产管理智能决策、需求预测及供应链优化等制造业领域的应用。
        再次,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积极打造一批牵引力强、影响力大的应用场景,加快构建良好创新生态、产业生态。场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民生保障领域,针对行业发展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围绕工业制造、医疗、交通、教育、文旅、金融、农业、住建、城市治理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布针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的重大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征集,辐射带动智慧能源、智能制造、智能汽车、智能装备、智慧文旅、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下游“人工智能+”产业应用。
 
						
						[网络编辑: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