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校姓党  为党立言发声

推动首发经济“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高兰芳

  • 发布时间:2025-11-28
  • 来源:学习时报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大力提振消费,是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首发经济作为一种能够创造新需求的新供给模式,既可以扩大服务消费,又可以推动商品消费扩容升级,更是打造消费新场景的重要途径,正日益成为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以首发经济开拓消费增长新空间,需要精准把握首发经济的“流量”与“增量”这一对关系,将首发经济的“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增量”。
        流量是首发经济的初始动能,价值实现是其更高追求。首发经济的“流量”是指品牌首店、产品首发、模式首创、技术首展、活动首秀、艺术首演、场景首建等创新成果的首次亮相所吸引的关注度和客流量。一方面,首发经济具有眼球经济效应,即凭借其“首次”和“引人注目”的特质,能够迅速吸引消费者目光,进而获取经济收益;另一方面,首发经济具有社交扩散属性,通过首次消费者的平台分享,能够迅速带动更多消费者前来打卡探新。首发经济的“增量”是指通过首发活动带来持续的消费动力和长期的经济价值。首发经济通过增加新消费群体、新消费场景和新消费额度,可以带动消费扩容,还可以通过带动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与价值提升,促进产业升级,在促进商业环境的整体改善和创新生态的优化方面,也有不小的价值。
        自2018年上海率先发布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政策以来,首发经济日益成为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也开始因地制宜鼓励发展首发经济。然而在发展首发经济实践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对流量的过度追逐和对增量转化的相对忽视。一些地方对首发经济发展缺乏长期的顶层设计,盲目追求首店数量和活动规模,却忽视长期效益;部分企业将首发视为“一次性营销”,将流量获取作为终极目标而非价值创造的手段,甚至通过一些非理性行为制造虚假繁荣,陷入“流量陷阱”。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流量至上主义正在扭曲市场信号和创新方向。当流量成为衡量首发经济成功的唯一标准时,企业会将更多资源投入到营销推广而非产品研发上,消费者的潜在消费需求难以被充分发掘和满足。这种流量与增量之间的失衡状态,不仅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更阻碍了消费潜力的充分释放。
        首发经济提振消费,关键是要将转瞬即逝的流量转化为长久经营的留量,并最终形成持续发展的增量。首先,夯实价值根基。首发企业要重点聚焦价值创造而非仅为“流量”争夺,以持续的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作为夯实流量的价值根基。一要强化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首发生命力的根本源泉,能够使产品从“首发”走向“长销”,需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实质性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二要推动业态融合。发展“首发+”模式,如“制造业+首发”“文旅+首发”等融合业态,打造具有辨识度的首发品牌,拓展流量转化渠道。三要注重文化赋能。文化价值和情感联结的注入是流量转化的升华路径。首发经济的流量转化需要超越单纯的功能性满足,通过触及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和精神追求,借助蕴含文化内涵的产品设计,将文化兴趣转化为消费行为,实现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的统一。其次,打造转化载体。通过文旅商体展联动,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全消费链条,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和服务体系,推动形成“一点引爆,全域联动”的消费格局。构建产业链条,将首发项目嵌入研发制造与应用落地,这种产业链整合使首发经济从单一环节向全链条拓展,形成持续价值创造能力。培育消费生态,打造沉浸式、互动式消费体验,增强消费者黏性,这种消费生态建设,能够有效延长消费者停留时间,提高消费转化率。优化空间布局,不同地区可以根据区域消费特点和特色资源,结合本地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打造本地层次分明的首发经济空间。再次,优化转化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重点是提高首发产品市场监管力度,加强对首发产品和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让企业专心抓创新、搞经营,不断释放产业活力。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出台支持首发经济发展的专项政策,真金白银扶持首发经济。政策设计中应明确首发经济的内容、评判标准、支持细则等。建立服务绿色通道。优化首发活动审批流程,推行活动项目承诺制等前置服务,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首发活动效率。最后,提升转化效率。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将大幅提升流量转化的效率和深度。构建监测体系,通过创新构建聚焦“媒体传播力、现场吸引力、商圈消费力”三个维度的监测模型,形成数据驱动的决策闭环,有助于精准评估首发活动效果,优化后续策略。实现精准导航,通过数据分析客群特征和消费偏好,实现精准营销和服务匹配,这种数据赋能能够有效提高流量转化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基于数据洞察和数据分析,实现跨业态权益互通,有效追踪消费转化路径,合理配置商业资源,避免同质化竞争,提高投入产出比。
        在首发经济的发展浪潮中,既需要流量的加持,更需要增量的扎实积累。流量转化为增量的核心始终在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创造,产品和服务只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实现流量的最终价值,推动消费持续增长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网络编辑: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