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强调要重点在做大开放载体、做优开放通道、做好开放平台、做强开放产业上下功夫、见实效。面对新发展格局,西安作为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从加强互联互通、国际物流、国际贸易、金融开放、产业升级等领域做出部署,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融入国家战略, 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高水平开放推动西安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做大开放载体
集聚助力“双循环”的高端要素
随着 “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凭借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一定的政策优势,叠加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和突出的区位优势,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2020年1月至9月,在疫情的影响下,西安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574.3097亿元,同比增长6.5%。毋庸置疑,西安是推动区域协调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为做大开放载体,要积极对接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牢牢把握打造“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重大机遇,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重要资源要素载体;要以更大的改革决心和开放力度,破除妨碍人才、资金、技术等高端要素流动、集聚的体制机制障碍,吸引全球高端要素资源集聚;要把握世界贸易变化的脉络,顺应信息化的历史潮流,推动跨境电商发展;发挥“中欧班列+跨境电商”“临空+自贸+跨境+口岸”等叠加优势,高水平建设中国(西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成为跨境电商领域政策创新的高地;延伸产业链条,吸引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汇聚融合,打造面向“一带一路”建设的贸易中心。
做优开放通道
打造助力“双循环”的重要枢纽
西安正处在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充分发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调整优化城市空间格局、经济结构、城乡和区域结构,构建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枢纽良性循环,对于树立未来发展的战略优势,更好地服务全国发展大局至关重要。为做优开放通道,要以空陆网“三路并举”,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畅通流动,走向开放前沿;要加快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完善航线网络布局,构建覆盖全国、通达全球的航空运输网络,打通对外开放的空中通道;依托西安综合保税区,打造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拓展班列运输网络和覆盖范围,提升中欧班列跨境运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释放中欧班列“长安号”运能,畅通对外通道;除了做好内外循环的交通互通枢纽,更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扩大开放和高质量发展中的潜能,大力发展数字产业,建设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数字化水平,打造联通内外循环的“数字枢纽”,促进数据开放共享,信息流动增值,建设网络对外通道。
做好开放平台
营造助力“双循环”的良好环境
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RCEP将成为新时期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因此,要把握RCEP带来的机遇,以高水平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围绕投资、贸易、金融、人才、数据跨境流动、国际运输领域,积极推进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投资环境,打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优服务的良好平台,探索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政策体系。为此,一方面要发挥西安国际“朋友圈”的作用。西安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已与31个国家的37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国际友好城市数量在西部地区名列前茅。从人文交流上升到经贸合作,与东亚南亚东南亚国家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合作共建跨境经济合作区。另一方面,不仅要加快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步伐,更要放眼世界,要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继续办好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欧亚经济论坛,提升展会层次规格,丰富展会内容,不断扩大平台影响力、知名度,拓展国际“朋友圈”,提升对周边区域及国家的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
做强开放产业
构筑助力“双循环”的产业体系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因此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探索有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产业体系。根据现有产业基础,深化国内区域之间的分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推动适应国内需求的高质量产品和高品质服务。为此,一要推动实体经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全速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二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体系和融资结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形成有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特色金融服务体系。三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和服务能力,按产业链运行的规律去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协调产业自主可控性,满足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四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产业合作,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作者系西安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