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校姓党  为党立言发声

西安市委党校李娜:加强生活垃圾分类 着力改善城市环境

  • 发布时间:2022-09-26
  • 来源:西安日报
       近日,我市出台了《进一步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将统筹动员各方力量,强化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各环节的无缝衔接,形成统一完整、能力适应、协同高效的全流程垃圾分类运行系统,引导市民养成主动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的良好习惯。这也是实现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厚植绿色发展优势,绘就美丽中国的西安画卷”目标的具体行动。
  所谓生活垃圾分类,顾名思义,就是根据生活垃圾的不同性质将其分门别类,进而针对不同类别的垃圾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处置和回收利用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生活垃圾分类往往被看作是极其微观细小的行为,但恰恰是这样的“微行为”不断汇聚形成规模,将产生巨大的综合效益。显而易见,生活垃圾分类最突出的优点就在于能降低对环境和生态的危害。目前世界通行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填埋法、焚烧法及堆肥法。这几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弊端,如若使用不当,很容易出现侵占过多土地、加剧环境污染、传播细菌病菌等问题。《方案》提出要提高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生活垃圾源头减量,能够有效降低后期需要处理的生活垃圾量,节约土地资源并缓解因垃圾混合堆放可能衍生的次生环境灾害。其次,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可以“变废为宝”,实现垃圾资源化的目标,有利于减轻地球负累。根据全球生态足迹网络公布的数据,地球生态超载日正在逐年提前。地球生态超载日是指地球当天进入了本年度生态赤字状态,已用完了地球本年度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总量。今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为7月28日,比首次提出地球生态超载日的1971年提前了4个月。这意味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生态资源与生态服务不断突破地球生态的承载力极限,若这一趋势不加以遏制和扭转,长此以往会引发诸如气候变化、森林萎缩、生物多样性等多重生态危机。而生活垃圾分类无疑是推动资源节约、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抓手。根据测算,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生活垃圾是可被回收利用的。如1吨废纸可再造700千克再生纸,可使17棵大树免于砍伐,还能减少生产纸浆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1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1吨质量较好的铝块,相当于采20吨铝矿;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的柴油等等。再次,生活垃圾分类可以降低垃圾处理成本,提高垃圾处理效率。正确的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可以实现生活垃圾应收尽收的目标,大幅降低垃圾清运和处置费用;在成功将生活垃圾分类后,其中的可燃成分可用来焚烧发电、易降解的有机物可进行堆肥处理,还能降低用于填埋的垃圾中湿垃圾和有毒垃圾的含量,减少环境污染。
  生活垃圾分类具备较好的综合效益,正日益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行动和实现美丽中国图景的重要手段。2017年以来,全国各地密集出台了许多与生活垃圾分类相关的政策,对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在全国“开花结果”起到了极其巨大的推动作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已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平均覆盖率达77%。西安在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2016年,我市制定了《西安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规划建设纲要(2016-2025年)》,并在浐灞生态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先行先试,为全市探索经验;2017年《西安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方案》出台,为2017年至2019年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做了安排;2018年,印发《西安市2018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对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做出进一步谋划;2019年以来,《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相继出台,开启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法制化进程。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政策制度的强力推进下,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截至2020年,我市公共机构和公共场所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6.84%,城市居民小区分类覆盖率达到了92.4%。4个垃圾焚烧厂和1个餐厨垃圾处理厂建成投运,日处理生活垃圾约13267吨……
  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错综复杂、涉及范围颇为广泛的系统工程,综观日本及欧洲等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生活垃圾分类从起步到蔚然成风大多需要经历数十年的时间,这意味着这项工作的推进不能急于一时,亦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而是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以此看来,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严格落实垃圾分类制度”,以及《方案》从十一个方面对进一步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周密部署,可谓是巩固生活垃圾分类已有成果并推动其更上一层楼的必要之举。
  在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为推动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落到实处,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形成部门联动,上下共管的工作合力。要严格夯实《方案》落实过程中各部门责任,加强部门间的沟通、联动和配合;探索建立市、区、街道、社区之间的责任分担、压力传导和经费分配机制,尽量将经费向承担主要责任的基层倾斜,调动基层社区和街道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出部门联动、上下共管的最大工作合力。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公众共建共享意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理念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模式构建多层次、立体式的宣教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公众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和提升;推动在人流量较大的大型超市、集贸市场、连锁便利店、标准化菜市场和相关零售行业等场所售卖符合家庭源头分类标准的垃圾容器和垃圾袋等,保证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与生活垃圾分类“亲密接触”,提升公众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发生率和准确率,夯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思想基础。三是激发主体意识,推动协同共治。生活垃圾分类主体繁多,推动其相互配合、形成高效的协同治理格局是生活垃圾分类持续推进的关键。要积极引导企业、公众、社会组织、民间力量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第三方企业、环保公益组织、社会组织等参与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及监督考核等,形成政府、居民、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协同治理格局。

[网络编辑:刘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