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校姓党  为党立言发声

西安市委党校张雪梅:归根到底是两个“行”

  • 发布时间:2022-11-28
  • 来源:西安日报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新的重大论断,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的历史自觉和理论自信。
  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明了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改变世界的学说,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作为人民的理论,它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作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能够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开放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内在逻辑。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肩负起捍卫、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我们党在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领导人民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引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理论逻辑的自觉要求,又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逻辑的必然要求。回望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始终与马克思主义紧密相连。
  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历史命题,强调搞社会主义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行社会主义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这一科学理论指引下,我们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就西安来讲,新时代十年,我们忠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进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全面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真理力量和独特思想魅力,充分证明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阐释的“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正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
  “六个必须坚持”,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彻底的理论品格、独有的精神气质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构成了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把握了这“六个必须坚持”,就能够更好地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背后的道理、哲理、原理,更好地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这就要求广大理论工作者坚持好、运用好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结合新的实践,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实践—认识—实践”的持续深化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网络编辑:刘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