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今年2月,省委省政府明确强调要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焦聚力打好“八场硬仗”,鲜明提出要“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硬仗”,为西安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指明了方向。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基本内涵及主要问题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即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引导基层治理体系不断优化,治理效能充分体现,且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相互促进的基层治理模式。近年来,我国基层治理模式不断创新、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但由于基层社会本身复杂多变,现阶段我国基层治理仍然面临不少难题,严重阻碍基层治理效能发挥。一是政治引领权威不足。部分基层党组织在寻找治理价值聚合点、整合资源方面缺乏实践经验或者缺乏能直接支配的资源,部分党员干部缺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意识。二是组织动员能力较弱。部分基层党组织动员群众能力较弱,缺乏撬动区域内资源的有效办法。三是服务意识不强。部分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思维仍存在管理型的模式惯性或者对自身服务功能定位不清晰,部分基层工作人员缺乏主体责任意识、公仆意识且服务能力不足。
西安如何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硬仗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破解当前基层治理难题、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核心路径,也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抓手。
一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组织工作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为党的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都坚强有力、充分发挥作用,党的组织体系的优势和威力才能充分体现出来。一方面,完善组织体系,延伸治理触角。通过将党组织建在网格、小区、楼栋,形成“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体系,确保治理覆盖无死角。例如,在城市社区推行“党支部进小区”,在农村以自然村为单位设立党支部,实现“治理末梢”与“组织末梢”深度融合。针对新业态、新就业群体,通过建立行业党委、流动党员党支部等方式,将其纳入基层党建工作体系,发挥其在基层治理中的“移动探头”作用。另一方面,建强骨干队伍,提升治理能力。通过“内选、外引、下派”等方式,选拔政治素质高、群众工作能力强的党员担任社区(村)党组织书记;吸收社区能人、乡贤、青年骨干入党,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党员突击队,在基层各项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健全体制机制,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一方面,要增强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的效能。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的完善协调高效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对现有基层治理体制机制进行总体规划,统筹设计。其一,健全领导协调机制。进一步明确基层党组织的职能,细化权力清单,包括组织动员、统筹协调、制度制定等,合理划分社会治理主体的职责范围,建立明确的权责机制,促进基层治理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其二,健全党建引领和群众参与联动治理机制。完善居民自治、群团带动、社会参与机制,推进乡镇、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和村(居)委会、调委会等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引导社会力量主动参与治理,搭建合作、对话协商的平台,拓宽社会治理主体参与渠道和途径。关于这一点,各地已有许多成功经验,比如很多社区探索实行的多方协商联席会,已经显示出较好的效果。其三,健全服务机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民生问题是治理的重点领域,基层党组织要以服务群众为导向,搭建意见信息反馈平台,建立数据共享机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创新服务方式,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精准有效地制定对策方案,提供高质量服务。另一方面,要完善基层职责准入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依据法律法规、上级政策以及基层实际情况,全面梳理乡镇(街道)、村(社区)的法定职责事项,编制职责清单。设立职责准入审核联席会议,负责统筹职责准入审核工作。上级部门委托乡镇(街道)行使事项或乡镇(街道)主动申请承担事项,需按照“逐级申请、充分论证、提级审核、动态调整”程序组织实施。当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发生变动,导致基层职责发生变化时,及时对职责清单进行调整。同时,要畅通基层反馈渠道,鼓励基层干部和群众积极反映职责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支撑。人才是推进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坚实保障,基层干部是决定基层社会治理成效的决定性因素,基层工作人员承担的工作内容比较繁杂,既要求工作者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又要求设置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硬仗,需要建设一支讲政治、有纪律、讲奉献、有作为的优秀基层工作人才队伍。一要健全干部选拔培养机制。可根据治理难度动态调整编制,选派优秀干部到一线岗位历练,如近年来新城区委坚持把基层作为干部成长的“练兵场”,让干部在一线扛重活、壮筋骨、长才干,探索建立“请战+顶岗”年轻干部培养机制,打破岗位局限、资格瓶颈,增强基层干部破解难题、防范风险和服务群众的真本领。二要优化考核激励体系。将社会治理成效与薪酬增长挂钩,强化基层工作人员的激励保障,激发基层干部队伍活力。建立治理成效量化指标,将群众满意度、矛盾化解率、智慧平台使用率等纳入考核。精准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对在治理创新中出现失误但勤勉尽责的干部,依规减免责任,消除干事创业顾虑。三要完善基层党员干部的职业体系。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纳入职业发展规划,聚焦法律、社会工作、信息技术等紧缺领域,靶向引进专业力量,建立治理人才目录。同时,推行“人才下沉”政策,鼓励退休干部、律师、医生等专业人才到社区兼职。当前,还要注重培养数字治理人才,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培训,如西安市长安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创新“全科网格、多网合一”基层治理模式,建立起“全网整合、规范高效、联动共治、常态运行”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蹚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一网长安”的基层治理“新路子”。此外,要培育相对充足的后备力量,确保基层拥有一支既专业又稳定的干部队伍。
[网络编辑: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