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古琴成为我国第二个入围世界级“非遗”名录的项目,理论界、琴界在技艺传承等方面都开展了有益探索,推动了古琴艺术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发展瓶颈,最突出的症结表现在“技艺”与“文化”的平衡上。推动古琴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从提升价值认同、系统推进传承和塑造创新氛围等方面,处理好“传承文化”与“传承技艺”之间的关系,找到发展的平衡点和突破口。
提升价值认同,展现时代特色
古琴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与棋、书、画并称为“文人四雅”,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有着独特的艺术审美和文化内涵,是我国礼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君子养心修德的重要载体。古琴技艺追求虚静高雅的韵味,讲究与自然融合、心神合一,对演奏者、斫琴者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操都有较高的要求。“明心见性”的至高境界反映出古琴文化中包含着儒释道等思想精髓,古琴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已经超越了技艺和音乐本身,更重要的是文化内涵、传统精神的继承与现代价值的体现。
第一,古琴文化一方面倡导高雅脱俗的道德情操,一方面又很“接地气”,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通过音乐抒发情感、涤荡精神,在身心体悟中提高美学修养和个人修为,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内涵,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可以构建“基础教育与社会教育联动”的多层次教育体系,在西安中小学音乐课程、兴趣社团中增设“古琴文化启蒙”内容,通过“高山流水”典故、琴身“天圆地方”哲学等,让学生感受文化魅力;专业教育上,在西安音乐学院、西安戏剧学院等高校加大古琴技艺教育和传播的比重,培养懂技艺、会创新的复合型人才;社会教育上,鼓励民间培训机构、博物馆、市民夜校等开设公益课、古琴文化讲座,覆盖不同年龄与职业群体。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将古琴文化精神融入现代生活美学,引导受众疏解心理和精神压力,逐渐形成清微淡远的精神境界,弘扬文明新风,塑造中正平和的社会新风尚。
第二,古琴文化的传播是当代“工匠精神”的展现。自古以来斫制古琴就是一项工艺要求十分精准、全面的工作,考验斫制者的参悟能力、识材水平、钻研精神和吃苦耐劳态度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需要的“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第三,古琴文化具有哲学与美学内核、历史与技艺载体、社会文化符号等多重时代价值,是一个涉及文化遗产学、音乐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课题,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活化利用,可以赋予当代文化内涵,满足以“Z世代”为代表的群体追求文化认同、精神体验的需求,同时也是文化和旅游融合中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
探索发展模式,系统推进传承
古琴文化和技艺的传承,可以通过建立“政、产、学、研”一体的发展模式常态化、长效化推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西安古琴IP”,搭建起体现“东方美学现代化”的时空桥梁,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建立品牌优势,扩大社会影响,有效传承与传播古琴文化和技艺。
第一,与在地文化、现有文化品牌的链接。西安文旅产业具有雄厚发展基础,“博物馆之城”“演艺之都”等的建设有声有色,还拥有秦岭生态文化的天然优势,古琴与这些因素之间具有天然的关联度,尤其是在西安“唐诗之都”文化品牌建设中,古琴大有用武之地。要注重政府和企业的战略性协同,在保持技艺原真性的基础上,发挥文化市场作用,采取跨领域、多面向的文化企业经营方法,支持现有的以“缦学堂”等为代表的线上古琴课程平台研发多层次、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将“终南琴旅”等相对成熟的古琴体验文旅项目纳入到全市文旅精品路线中,重点打造“古琴研学”品牌;与著名景区联合设置“琴诗角”、开设“唐诗琴韵”展区,在地标景点开办“琴诗互动”音乐会,鼓励古琴唐诗融合创作,多维度打造“诗琴融合IP”;与“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唐妞”等成熟IP联名推出主题周边产品,并开发与古琴技艺相关的茶具、琴香、琴服等系列产品,鼓励支持现有古琴斫制代表性传承人建立斫琴工坊,从政策、资金、宣传上加大支持力度,打造售琴、培训、文创、文旅等多元结合的古琴文化产业项目,系统化塑造西安古琴品牌。
第二,传统技艺的跨界与突破。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一方面推进古琴斫制工艺、原材料等的深度研究,在保音色、守文化内核的前提下,尝试现代材料的优化方案,例如,澳洲红雪松,非洲梧桐等新材料,现代频谱仪在声波传导控制上的使用等,同时又坚决守住古琴“九德”音色、“天圆地方”形制这些核心。另一方面发挥西安设计创意人才集聚的优势,将古琴因素与汉服、建筑、潮玩、智能家居等结合,在公共文化空间和商业消费空间展示、节庆展会主题策划设计等多维度空间中体现古琴文化魅力,通过多元融合的创新视角和路径带动古琴文化与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依托科技赋能,塑造创新氛围
古琴文化和技艺的保护传承需要依托科技赋能打破传播与创新边界,借助西安的科技资源优势,构建“科技+古琴”的创新生态,让古琴文化在现代语境中形成鲜活创新氛围。
第一,用数字技术深化古琴体验场景。西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上已经形成了一系列AR、VR、XR项目,可以依托现有技术和产业优势,开发“数字古琴”交互产品,在西安博物院等场馆布设“古琴数字展柜”,通过触摸屏查看古琴结构,欣赏不同琴曲的数字化演绎,让静态展览变成可互动的文化体验,降低公众接触古琴的门槛。
第二,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与社群生态。设立“西安古琴科技文创实验室”,鼓励开发者设计古琴主题的VR游戏、数字藏品,吸引科技爱好者参与古琴文化创新,探索AI作曲技术结合西安唐乐元素创作新古琴曲等,在国内外传播平台上开设“西安古琴”账号,制作展现古琴之美且适合海内外传播的作品,引导更多人对古老艺术和新技术、新体验融合的兴趣,让古琴在年轻人中变“潮流”,用科技突破时空限制,让古琴从传统手艺成长为西安城市文化符号。
[网络编辑: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