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对“扩大文体旅游消费”作出了系统部署。作为具有新增长点、高附加值、可持续性等特征的消费形态,文化消费正日益成为提振消费、优化消费结构、有效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稳步提升,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955元,比2020年增长67.8%,增速快于同期人均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3.4%。
从深层逻辑来看,文化消费掀起热潮的背后是供给与需求“双向奔赴”的结果。从需求端来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看重消费所带来的体验感、新鲜感与情绪价值,渴望在文化消费中实现审美表达与增强文化获得感。从“文旅热”遍地开花、非遗演出全网刷屏,到《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等现象级文化IP走红,人们的文化消费热情持续高涨。从供给端来看,文化产业通过技术赋能、业态融合与内容创新,不断推出多样化、高品质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持续优化消费体验,带动文化消费市场更加活跃。在文化消费持续走热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释放文化消费潜力,把文化消费的“流量”转变为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增量”,需要对当前文化消费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进行思考。
一是文化消费供给的质量与文化消费的品质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在文化消费市场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高质量的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是制约文化消费品质提升的关键影响因素。这在“博物馆热”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14.9亿人次,相较于2023年的12.9亿人次再创新高。博物馆作为文化地标,吸引了大量观众“为一座馆奔赴一座城”。然而,不少博物馆面临接待能力不足、管理粗放等问题。有的博物馆沉浸式演出引发游客“排队2小时,观看10分钟”的不满。这些现象凸显了文化机构在内容创新与服务提升方面的短板,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文化体验需求。
二是文化消费供给迭代升级滞后于文化消费需求的动态变化。文化消费热潮的兴起折射出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以及文化市场的蓬勃发展和强劲活力。然而,从供给侧看,不少文化机构和文化企业仍延续行政化管理和短期化经营的思维惯性,缺乏对文化消费趋势的整体把握和预判。部分文化场馆、文创品牌在数据分析、用户运营、内容更新等方面反应较为迟缓,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沉浸式和持续性文化体验的需求。推动文化消费由“热潮”走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需要完善供给侧的市场反馈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使文化供给更具前瞻性与持续性,从而实现文化消费的良性循环与结构优化。
三是文化消费需求多样化与文化消费供给同质化之间的矛盾。文化消费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化较强的精神消费、情绪消费。这就要求文化生产者和供给者能够精准分析、甄别不同类型消费者的偏好,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相匹配的文化产品。然而,从供给侧来看,不少文化产品仍陷于“爆款逻辑”和“模板化复制”的路径依赖,内容创新不足、审美趋同,难以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一些文化传播媒介和平台算法融合形成的流量导向,进一步强化了热门内容的聚集效应,使优质、小众、创新型文化作品的传播扩散受到影响。
只有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推动文化消费乘势而上、转型升级,才能为文化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消费动能。一是强化供需对接,畅通文化产品流通渠道。文化消费的持续升温有赖于在供给端与需求端之间构建高效协同的机制。在文化消费市场上,文化产品“有供给缺销路”与“有需求难获取”的现象并存,反映出信息壁垒与流通渠道不畅的问题。应通过完善文化市场基础设施,推动供给方与消费者实现精准对接。一方面,建设更多集展示、交易、体验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消费平台,贯通文化产品从创作生产到市场流通的全链条。另一方面,构建数据驱动的供需匹配机制,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消费偏好,助力文化企业精准定位产品、优化投放策略。同时,应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创新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场景。
二是提升供需适配度,优化文化产品结构与品质。文化消费能否实现质的提升,关键在于供给结构能否精准适配消费需求。当前,部分文化产品存在内容同质化、层次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要。应推动文化供给从“以产定销”向“以需定产”转变,以提升适配性为核心优化产业结构。既要深入分析不同群体的文化消费偏好,推动产品多样化、差异化发展;也要加大原创内容培育力度,鼓励更多文化企业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要注重品牌塑造,打造一批具有文化辨识度和市场影响力的优质产品和服务。
三是加强供需调节,完善文化消费的政策引导。通过制度设计推动文化供需不断调整,促进文化市场在有效调控中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应在宏观层面引导文化供需调节,通过财政扶持、税收优惠、消费补贴等方式,激励文化企业提升供给质量。同时,要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缩小区域、城乡和群体之间的文化消费差距。还应引导资本规范投入文化领域,防止短期逐利行为导致文化产品过度娱乐化、低俗化倾向。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调节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推动文化消费结构优化和生态重塑,实现供给与需求在更高水平上的良性互动。
四是实现供需平衡,推动文化消费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文化消费的持续增长,需要建构供需之间灵活稳定的动态平衡秩序。着力提升文化供给质量,推动产品数量与结构更好适配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积极培育理性成熟的消费文化,引导公众树立科学消费观,避免盲目追求热点和过度消费行为。同时,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和文化市场管理机制,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协同的文化市场共建格局。通过供需之间双向发力、互动平衡,才能把文化消费热潮转化为文化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网络编辑: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