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校姓党  为党立言发声

转变就业观念 对接就业政策 提高就业质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夏永林

  • 发布时间:2022-08-08
  • 来源:西安日报
                  
       就业是社会建设中最大的民生、民心、根基性工程,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更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问题,是检验和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成效的重要指标,也关系民生改善、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据统计,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如果再加上往届未就业毕业生和留学回国人员的数量,就业需求总量的压力陡然增加,重点群体与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其中,有受总体经济形势影响的,也有的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缘故,原有的业态正在改变,而新兴的就业业态还不成熟,导致一些高校毕业生有的岗位去不了,有些岗位却不想去。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面对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就业摆在“六稳”“六保”之首,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就业乃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始终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要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根据就业形势变化调整政策力度,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在四川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要进一步挖掘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尤其要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鼓了劲、为处于困境或焦虑中的学生打了气。此外,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人社部印发《关于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稳就业促就业行动的通知》,目的也在于推动就业的高质量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最大的力度、出台最优惠的政策,在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拓展就业渠道等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政策不可谓力度不大、工作不可谓不细致。
  当前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中,除了客观经济形势外,主观上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当属首位。在落实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中,从高校本身来看,就业问题是大多数高校的生命线,各高校普遍开展“以实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为牵引,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企业来看,在国家政策支持和体现社会责任担当方面,也是拿出一定的岗位进行招聘,着力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但通过与学校部分学生管理者和部分毕业生交谈调研的结果来看,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全部归结于客观形势与环境,这就涉及到学生的能力与素质问题,尤其是就业观念的问题。
  其实,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而言,就业观念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它已经成为每年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高校毕业生在寻求职业的过程,自身对于岗位的认知和就业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寻找岗位的行为。面对社会发展的变化,部分高校毕业生依然固守传统的、甚至保守的就业观念,比如,职业选择时始终希望能够“一步到位”,对于行业、地区、薪资、福利等多元因素的设定过多,对于一些新兴的就业业态不认同、不敢尝试;还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在面临多个选择的时候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甚至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干脆“躺平”,致使国家、学校、企业努力创造的某些就业机会与岗位空置下来,出现一边是有人找不到工作岗位、另一边则是有些工作岗位没人选的情况。这种不对等的就业“供”与“需”,是造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引导学生认清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有效对接国家就业政策,才能有助于提高就业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时时放心不下”,十分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勉励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一汽集团研发总院同几位刚毕业的大学生亲切交流时指出:“广大高校毕业生也要改变择业观、就业观,找到自己的定位,投入踏踏实实的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宜宾学院考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时指出:“劳动最光荣,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一夜暴富、一夜成名是不现实的。大学生就业要怀着一颗平实之心,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防止高不成、低不就。”因此,高校毕业生必须在就业观念上进行转变,当然,这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部门要继续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策力度,做到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其次,作为人才培养单位,高校要充分发挥就业指导的主渠道作用,有效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引导,教育学生积极关注社会“新职业”及就业新形态,更新就业认知、拓宽职业视野,以此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再次,各地高校应持续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通过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难;还要继续推动民企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改革,促进产学融通,努力将短期校企招聘转化为人才供需长效机制,帮助更多高校毕业生到民企实习实训,在技术创新前沿、产业发展阵地中提升综合素质,增强人才竞争力。最重要的是,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仅要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自觉转变就业观念,而且要努力提高未来劳动力市场需要的各种能力。面对不断更新的知识和技术,要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坚持终身学习、主动学习、深度学习、灵活学习;要树立正确的自主择业观、主动创业观和灵活就业观,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先就业解决生计问题,再考虑今后的发展问题,减少“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出现。

[网络编辑:刘军平]